当前位置: 首页 - 人才培养 - 研究生教育 - 学位工作 - 正文
学位工作
山东大学第十五届“我心目中的好导师”候选人——武大雷

2023年05月31日 作者:编辑:贾若男审核:浏览量 :



武大雷,山东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教育部高层次青年人才,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,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。学术兼职包括《药学学报》中英文刊青年编委、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专委会委员等。2016年回国工作建立了“蛋白质结构与药物发现”课题组,专注于研究重大疾病相关的药物靶标蛋白,首次发现缺氧诱导因子小分子激动剂,为治疗肾性贫血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。迄今主持十余项科研基金项目,相关研究成果先后以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、Nature Chemical Biology、Nature Communications、PNAS等知名国际学术期刊上。



武大雷教授事迹介绍


一、学成归来 回报母校

武大雷2003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,此后保送到当时国内生命科学研究的“圣殿”——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旗下的上海药物研究所读研,2008年博士毕业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、桑福德伯纳姆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,2016年回到山大任教。虽在外学习工作多年,武大雷一直记得本科毕业时生命学院副院长陈冠军教授的嘱托——“学成后回来报效母校”。回校任教后,武大雷怀着“为母校多做一些事情”的热情,在科研、教学、育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。他主动提出担任本科生导师,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,多培养学生们的科研思维;借助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改革的机会,他联合几个海外回来的老师,一起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“高等医学微生物”课程,并入选山东省优质研究生课程(精品课程)立项建设。近几年,随着生命科学领域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和科研突破的不断取得,驱动着基础研究更快地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。武大雷不仅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对接“新药创制”这一国家重大需求,包括与多家制药公司建立紧密合作等;还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加强生命科学与药学的交叉融合,吸引并培养年轻学子继续投身这项艰辛而伟大的事业。


二、因材施教 育人为本

从事教学工作数年来,武大雷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学生们说武老师是一位在科研方面特别投入的人,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实验室待到十点以后才回家。他对每位同学的科研课题也都很上心,经常隔一段时间就会找负责同学聊聊进展,给予指导。在学生看来,他并不是传统观念中很强势的老师,让学生们一定按照规定的模式来,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、接受能力的差异,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进而因材施教。面对学生们的实验失败,武大雷会鼓励学生们自己多思考、找方法、多试几次,磨炼他们的抗挫折能力。而面对学生们的实验能力、领悟力、抗挫折能力的参差,适时调整方法,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科研基础来决定培养方式,信心不足的就多鼓励,给一些相对简单的实验,先树立学生的自信心;抗挫折能力强的就布置一些难的课题,让学生自己去“闯”。他希望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。

武大雷鼓励学生在做科研时,不要人云亦云,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,用事实说话;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;要有学习和科研的主动精神;要在失败中寻找线索,多动脑子并理性思考,找到哪里需要改变,再进行下一次的尝试。这几点也是武大雷对自己的要求。


三、亦师亦友 且学且乐

在学生们的眼中,武老师是一个特别细心、亲和、没有架子的人。在科研中对学生要求严谨,鼓励和悉心指导学生,让学生自己确立发展方向,寻找感兴趣的领域。科研之余,武老师是他们的“同龄朋友”,带学生出去聚餐,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、教训和感悟。武大雷经常说慢慢能理解以前自己研究生导师的感受了,其实对于每个老师而言,当自己的学生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,比自己取得成绩都更有成就感。在武大雷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毕业时,他邀请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沈旭老师担任答辩委员会的主席,作为一种学术和精神传承。

武大雷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刁晓彤,先后获得国重学术交流年会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、清原农冠研究生奖学金等荣誉,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两篇论文,毕业后入选了山大特别资助类博士后;另一位博士生孙向楠获得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三等奖,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NAS期刊发表论文。这些都是对他教育工作的肯定。

武大雷正在像他的导师那样,精心育人,看着自己越来越多的学生取得成就,去体会自己的“孩子们”成才的快乐,体会桃李满天下的快乐,还有和学生们在一起的“一家人”的快乐,以及学术和师道传承的快乐。这些快乐,让他在匠心育人的道路上孜孜不倦、甘之如饴。亦师亦友且学且乐,学生心中的好导师!



相关阅读: